新闻热线
0563-602257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广德传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时评 > 正文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11/26 8:34:58 人气:22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当前,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媒体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纷纷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在构建互联网新型媒体机构、运行机制、生产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在打造平台级、现象级新媒体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满足不同层面受众需求的社交新媒体应用上实现新突破,在探索新一代互联网内容和技术服务的商业模式上实现新突破,以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集团。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面对挑战,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下气力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信得过、用得上的高素质专业化新闻队伍。

着力用好用活人才存量

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集团,千方百计盘活现有新闻人才存量,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激发现有新闻队伍的活力,使其释放工作潜能。

提升新闻策划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受众的新闻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特点,对新闻的数量、质量都有新的要求。基于此,必须引领新闻编采工作人员既提升编采新闻的基本功,又提升经营新闻信息的能力。引导新闻编采工作人员进一步修炼新闻敏感,精准把握当下新闻受众的心理变化和实际需求,进行精选精编,在形成自身新闻特色的同时提高新闻的质量。

提升信息掌控能力。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数据资源的海量性,面对着海量的新闻信息数据,对于新时代的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新闻敏感度以及整合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必须注重实践锻炼,提升新闻采编者的新闻敏感度,强化对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促使信息适时快速转化为新闻,增强新闻影响力。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要引领编采队伍顺应媒介融合大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更新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不再囿于面对单一媒体的工作惯性,发力补足能力上的短板、本领上的不足。新闻编采队伍必须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注重勤学习、拓技能、多锻炼,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练就“几把刷子”,能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为一身,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更好地适应采、编、制、录、播以及选题策划、市场经营等跨媒体的全能技术,上演“全武行”。

着力扩大人才增量

紧跟传媒生态变化的新趋势、新格局,结合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抓好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全媒体业务技能、复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发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优势,培养和造就新闻人才。地方党委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媒体从业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强联合、相互借力,共同打造新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新闻舆论人才培养的“铸魂工程”,切实构建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新闻教学全过程,融入新闻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造就政治坚定的新闻传播人才。另一方面,全力打造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生力军”,做实精品课程共建、导师团队共建,遵循新闻教育规律、新闻人才成长规律,发挥业界、学界各自优长,携手培养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

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理念,培养融媒体人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实际上是形成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二维媒体结构和二元舆论生态,迫切要求新闻传播院校必须全面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模式。顺应新闻传播的智能化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新闻传播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模式,着力培养既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又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以满足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需求。

突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新闻后备人才。媒体根据本单位人才需求,同高校签订“订单合同”;高校根据媒体需要,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间的双赢。“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双方实现优势互补、深层合作,培养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形势下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与行业人才储备同步。 

(人民网)


本文网址:http://www.gdnews.gov.cn/show.asp?ID=6525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扫描访问新闻网微博
扫描关注新闻网微信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版权所有 © 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网站备案:皖ICP备14013238号-1
办公地址:广德县行政服务中心8楼 电话:0563-6817752 传真:0563-6038922 危害信息举报:0563-6038719 主办: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构建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法律顾问:合肥从人律师事务所
网站技术支持: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