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立秋已过,但连日来我市持续高温,最高温度已经超过40℃。为了获得优良的育种材料,市农科所的水稻育种科研人员们每天顶着高温,追赶太阳,为粮食安全在汗水中坚守、在试验田里争分夺秒地工作。
上午十点多,广德烈日高照,市农科所水稻育种基地的水稻试验田里,市农科所副所长吴险峰正和同事一起在齐腰高的水稻中穿梭,查看苗情,清除水稻杂株,进行杂交水稻人工授粉。
“水稻开花是中午十点左右,按我们的工作流程,中午温度越高的时候越要出来,人工赶粉,促使生产杂交种子,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在花期更好地进行人工授粉。”吴险峰告诉笔者,现在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也是人工杂交授粉最佳的时机。尽管天气十分炎热,但他们必须要顶着高温,用人工授粉的方式,让水稻恢复系(父本)的花粉与不育系(母本)进行杂交,最终选育出高品质的水稻品种。稻田里又湿又热,为了防止晒伤和蚊虫叮咬,他们还必须穿着长衣长裤,走不上几步,脸上就挂满汗珠,浑身湿透。
吴险峰说,“搞育种对我来说虽然很辛苦,但选育出的新品种自己也有一些成就感,因为有这份成就感,促使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汗水中坚守。”
水稻喜热喜湿,每年最热的7至9月份,正是水稻研究科研人员最繁忙的时间。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吴险峰和他的同事们个个都脸庞黝黑,虽然最近连续高温,但他们每天必须要在田间工作六七个小时,湿衣服换了一套又一套。
“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一个上午换两套衣服,略微休息一下,又到田里来干,我们带农民工是早上六点半干到九点,九点钟以后,农民工回家休息了,我们科研团队依然在地里干。”吴险峰表示,“我们不辞辛苦,就是为了贯彻总书记强调的打造‘种业芯片’,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做这件事,培育新品种,端好自己的饭碗,种好自己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