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63-602257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广德传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淮暖新闻 > 正文

【江淮暖新闻】芜湖张知明:10年助学筑“金桥” 圆寒门学子上学梦

作者: 来源:凤凰安徽 日期:2016/3/1 9:22:46 人气:286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芜湖市芜湖县里有这样一位热心人,他有着两种不同的身份:既是《芜湖日报·芜湖县周刊》的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名助学志愿者。平日里,经常全县各处跑采访写稿子,在工作之余,他又主动转变角色,成为一名热心助学的爱心志愿者。他就是芜湖县金桥助学爱心协会发起人——张知明。

年幼家庭的贫困磨练了张知明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精神,更孕育了张知明扶贫济困的爱心种子。2006年2月的一天,陶辛镇一名19岁白血病患者的姐姐找到张知明求助。他就在芜湖县政务信息网和芜湖县周刊上开了一个救助栏目,爱心人士反响很热烈,共募集了6万多元。这让张知明初次尝到助人为乐的愉悦,也开始了他的助学路。

说到发起助学活动,张知明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10年之前,“在为白血病患者募集善款的过程中,江苏常熟秦川义工胡启海、江阴萤火虫爱心社牟高舜等向我表达了捐资助学的意愿。”

2006年4月5日,胡启海、牟高舜等一行10多人来到芜湖县,在张知明的安排下实地走访了10多名贫困生,达成一对一捐资助学的对子。这些结对的学生从小学开始结对,每年500元或800元不等,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在走访贫困生的过程中,一种童年的艰辛从记忆深处走来,一种莫名的忧伤渐渐写在了脸上,一种助学的愿望在心里升腾。在湾沚镇肖垾村,他们找到万子璇的家。孩子十来岁。母亲云南人,生下她就离家出走了。爸爸是奶奶抱养的,头脑不好,常年在外,也不知道是生是死。奶奶已经70多岁,种一点山地,住的是土房,盖的是瓦,两个人相依为命。看到这样的情景,张知明一阵心酸。他拿出500元钱给万子璇奶奶,要她给孩子买一点好吃的、好穿的以及所需的学习用品。他鼓励万子璇放下包袱,好好学习,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走时,奶奶送到门口,对他说:“我活着还没事,还能支撑,我已经这一大把年纪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不在世了,这么点大孩子该怎么办啊?”说着,泪水就从浑浊的眼中流下来。是啊,70多岁的人,说走就走了,没长成的孩子举目无亲,该是怎样的境地!奶奶说话抹泪的样子,至今还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从肖垾回来,张知明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如此贫困的学生如果没人帮扶,该如何成长啊。同时,农村还有不少像万子璇一样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学生。

2007年9月,一个新的学年开始。张知明和一些热心爱心助学的人士一起,倡导筹划成立芜湖县金桥助学爱心协会。协会实行零会费、零账户,保证爱心人士捐助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张知明还向小编解释了取名“金桥”的原因,所谓金桥就是要做爱心人士和贫困生之间的桥梁。而活动目的就是助学,因为助学“助”的是未来。

张知明积极组织贫困生的考察、结对、帮扶活动,无偿提供考察车辆。他们深入贫困生的学校、家庭,现场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察看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并拍照登记,形成考察笔记,然后在网上发布,供爱心网友选择结对。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9月以来,张知明和爱心人士一道已经累计组织考察活动600多次,参加活动逾千人次,考察贫困学生300多名,成功结成爱心助学对子200多对,活动累计现金200多万元,另涉及衣服、学习用品等,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与知识,并获得了社会好评。

在助学的过程,张知明也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困难:一是结对断“链”,原来结对好了,由于种种原因,结对不下去了,又得千方百计想重新“链”接上。二是由于是长期结对,学生情况变化大,每年送助学款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三是资金支持容易,心理疏导难。他们结对的学生中,有些人因为家庭原因拘谨、自闭、不乐观,只能靠志愿者们联系交流疏导,但效果不明显。

芜湖市芜湖县里有这样一位热心人,他有着两种不同的身份:既是《芜湖日报·芜湖县周刊》的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名助学志愿者。平日里,经常全县各处跑采访写稿子,在工作之余,他又主动转变角色,成为一名热心助学的爱心志愿者。他就是芜湖县金桥助学爱心协会发起人——张知明。

年幼家庭的贫困磨练了张知明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精神,更孕育了张知明扶贫济困的爱心种子。2006年2月的一天,陶辛镇一名19岁白血病患者的姐姐找到张知明求助。他就在芜湖县政务信息网和芜湖县周刊上开了一个救助栏目,爱心人士反响很热烈,共募集了6万多元。这让张知明初次尝到助人为乐的愉悦,也开始了他的助学路。

说到发起助学活动,张知明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10年之前,“在为白血病患者募集善款的过程中,江苏常熟秦川义工胡启海、江阴萤火虫爱心社牟高舜等向我表达了捐资助学的意愿。”

2006年4月5日,胡启海、牟高舜等一行10多人来到芜湖县,在张知明的安排下实地走访了10多名贫困生,达成一对一捐资助学的对子。这些结对的学生从小学开始结对,每年500元或800元不等,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在走访贫困生的过程中,一种童年的艰辛从记忆深处走来,一种莫名的忧伤渐渐写在了脸上,一种助学的愿望在心里升腾。在湾沚镇肖垾村,他们找到万子璇的家。孩子十来岁。母亲云南人,生下她就离家出走了。爸爸是奶奶抱养的,头脑不好,常年在外,也不知道是生是死。奶奶已经70多岁,种一点山地,住的是土房,盖的是瓦,两个人相依为命。看到这样的情景,张知明一阵心酸。他拿出500元钱给万子璇奶奶,要她给孩子买一点好吃的、好穿的以及所需的学习用品。他鼓励万子璇放下包袱,好好学习,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走时,奶奶送到门口,对他说:“我活着还没事,还能支撑,我已经这一大把年纪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不在世了,这么点大孩子该怎么办啊?”说着,泪水就从浑浊的眼中流下来。是啊,70多岁的人,说走就走了,没长成的孩子举目无亲,该是怎样的境地!奶奶说话抹泪的样子,至今还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从肖垾回来,张知明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如此贫困的学生如果没人帮扶,该如何成长啊。同时,农村还有不少像万子璇一样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学生。

2007年9月,一个新的学年开始。张知明和一些热心爱心助学的人士一起,倡导筹划成立芜湖县金桥助学爱心协会。协会实行零会费、零账户,保证爱心人士捐助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张知明还向小编解释了取名“金桥”的原因,所谓金桥就是要做爱心人士和贫困生之间的桥梁。而活动目的就是助学,因为助学“助”的是未来。

张知明积极组织贫困生的考察、结对、帮扶活动,无偿提供考察车辆。他们深入贫困生的学校、家庭,现场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察看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并拍照登记,形成考察笔记,然后在网上发布,供爱心网友选择结对。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9月以来,张知明和爱心人士一道已经累计组织考察活动600多次,参加活动逾千人次,考察贫困学生300多名,成功结成爱心助学对子200多对,活动累计现金200多万元,另涉及衣服、学习用品等,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与知识,并获得了社会好评。

在助学的过程,张知明也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困难:一是结对断“链”,原来结对好了,由于种种原因,结对不下去了,又得千方百计想重新“链”接上。二是由于是长期结对,学生情况变化大,每年送助学款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三是资金支持容易,心理疏导难。他们结对的学生中,有些人因为家庭原因拘谨、自闭、不乐观,只能靠志愿者们联系交流疏导,但效果不明显。


本文网址:http://www.gdnews.gov.cn/show.asp?id=4221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扫描访问新闻网微博
扫描关注新闻网微信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版权所有 © 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网站备案:皖ICP备14013238号-1
办公地址:广德县行政服务中心8楼 电话:0563-6817752 传真:0563-6038922 危害信息举报:0563-6038719 主办: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构建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法律顾问:合肥从人律师事务所
网站技术支持: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