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63-602257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广德传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娱乐 > 正文

“三生”有幸 ——我的高考记忆

作者:夏春胜 来源: 日期:2020/11/10 10:06:38 人气:373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回望我的人生历程,唯有高考称得上是最大转折,无疑那也是当年一个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好选择。高考除了让我跳了“龙门”,更历练了我的意志和品格,让我领悟到坚守梦想的珍贵,懂得了要想收获就必须加倍付出的真谛,还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家人的爱、社会的情和时代的恩。毫不夸张地说,高考给我的教化和启迪,让我受益终生。

一、无忧无虑的学生

我生于广德县原石鼓公社七塔村,这里群山连绵、层峦叠嶂,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河穿村而过,高低不平的碎石巷道曲折蜿蜒,串起一大片参差不齐、低矮简陋的土墙瓦房,唯有屹立其间的几幢颇具气势的徽派老宅,昭示着这里曾经的历史和辉煌。小村离县城约百里地,最近的汽车出行处也在四十里外的誓节,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宁静安详。七岁那年,我告别放鸭放鹅的快乐童年,成为村小学的学生,五年后升至公社初中。说是升学,但绝无专门的考试。看看今天的孩子们择校升学之艰难,我是多么的幸运!

初中生活一如既往,除了几本薄薄的教材,没有别的学习负担,倒是文体劳及军训课紧张有趣,总是让我们翘首以盼。打破平静的是一部叫《决裂》的电影,在学校放映后的誓师大会上,校长宣布要把学校搬到五里外的乌沙岗上,准备扩大空间办高中,贴近农民办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下子点燃了全校师生的革命激情。说干就干,这一切全凭自力更生。在此后的两年左右时间里,师生们拆旧屋建新房,绝大多数时间奔波于新旧校舍间。终于,老校舍的一砖一瓦、一桌一凳,以及乌沙河的石头、邻近村庄的猪牛狗粪,统统被我们搬上了山,各生产小队还捐赠了木竹、草帘和砖瓦。师生们分别学做木工、瓦工、电工等,分工协作,各显神通。就这样,我们靠自己的双手不仅建起了崭新的校舍,补齐了教学、生活必备用品,还开辟了一大片菜地和稻田,就连我们试做的沼气灶也成功生火。乔迁的喜悦自不必说,学校组织作文比赛以示庆贺,“蚂蚁虽小能搬山”、“枫叶红了的时候”、“唤醒青山”的命题,贴切地诠释了我们的自豪、自信和远大志向。随着第一批劳动大学学生的入学,我暗自欣喜,各方面表现较好、红色家庭出身的我,只要好好努力,一定能很快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学得一身好本领,然后怀揣一颗红心,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广阔天地里去奋发作为。

二、坚守梦想的考生

高一那年年底的一个晴朗的日子,全校师生集中到学校山头的操场上,正牌大学毕业的校长洋洋洒洒、满怀激情的讲话中有一句最为震撼:“同学们,现在学习不丑了。”是啊,在此之前,谁刻苦学习就会被讥讽为想脱离劳动人民、过小资产阶级生活,是不能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现在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眼前的劳动大学不办了,凭一颗红心两手老茧上大学不行了。学校开始强化文化课教学,老师们翻出箱底的“黄历”,拼命地给我们补课。我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只知道外面的大学在召唤。在小山头上简陋的教室里,我们不分春夏秋冬、不问白天黑夜,听课、背书、做题……希望用加倍的努力来夺回我们失去的光阴。

为改变头两年全县高考成绩不理想状况,县里决定在近30所农村中学应届高考生中,遴选70名优秀生组成“尖子班”,进行强化训练。79年初,我有幸以统考第68名的成绩进入这个后来在广德传为佳话的群体。县里非常重视,教育局派干部督导,集中最优秀的老师授课,学校腾出校办工厂供我们吃、住、学,对我们实施封闭管理。半年里,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拼命吮吸,如饥似渴、如痴如醉。我们深知,每个人的身上承载的不再仅仅是自己和家人的梦想,还包含着母校和全县人民的希望。

那时的高考报名,大学和中专只能二择其一。因为上了“尖子班”,而且半年里进步较快,父亲决定让我报考大学。“今年考不取还有明年”,不曾想一语成谶。因为只差十几分,接下来自然是信心满满地上了补习班。冬去春来,一年寒窗转瞬而过,可天不遂愿,1980年的高考我依然折戟沙场。悲伤之余,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我和家人面前。

最不甘心的是父亲,他坚持要我再上补习班。奶奶见我成天闷闷不乐,对父亲说:“干什么不是活啊,莫要把我好好的孙子考神经了!”做村主任的伯父说:“回村里教书吧,学校我已经讲好了。”有邻里议论:“想上大学,那要看祖坟上长没长那株蒿子。”身心疲惫的我痛苦地作出回乡教书的选择,并向父亲承诺一定认真复习迎考。父亲紧锁双眉,良久沉思后无奈应允,离家时留下千叮万嘱。可就在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父亲匆匆从县城赶回,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不少落榜同学都准备上补习班了,不要再有什么心理负担,并且已经在县城帮我找好一份有些收入又不影响补习的零工。“再试一次吧,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再苦就最后一次!”父亲语重心长。知我者莫过于父亲,他洞悉我的心思,直解我的心结,父亲凝重的眼神传递着满心的期盼和如山的爱,叫我无法拒绝。

由于上补习班的人很多,这一年我辗转于双河中学、横山中学,最后到广德中学,期间的曲折和父亲的艰辛,他从未提及但可想而知。父亲帮我找的零工是每天放学后去十里头砖窑厂拉砖,晚上在建筑工地值班。因为父亲“吃公家饭”的身份,按当时的政策,但凡有报酬的活他是绝不能帮忙做的。看守工地是与一位大爷轮班,他关照我守上半夜,这对一个考生来说无非是换个地方看书。每天拉一车砖,正好是成天伏案后的必要锻炼,本无什么大碍,困扰我的是拉车途中总会遇到放学的同学或熟人,那时我总是把草帽压得不能再低。怕什么呢,同情?怜悯?还是两度落榜后的自卑?或许兼而有之吧。

苍天不负有心人!1981年,我幸运地被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录取。自此,几经磨砺、艰难圆梦的我,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对都市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眷恋,第一次离别家乡广德,奔赴梦寐以求的大学,去追逐一个新的更大梦想。

三、永怀感恩的人生

我感恩亲情。父亲是父辈中唯一有点儿文化的,他初小毕业后,历经晒纸工、农民和林场职工,后来在县林业局做会计直到退休。他十多岁便一人在外打拼,是奶奶和母亲在乡下抚养我们兄妹四人。除了母亲参加生产队农事活动挣点工分,全家的生活来源就靠父亲每月不足30元的工资。作为长子的我后来才知晓,为了我最后的补习,父亲戒了烟,大妹妹缀了学,母亲去村木材站当了炊事员,就连年逾七旬的奶奶,除了揽下家务,还下地种菜、上山打柴……他们都不遗余力地为我默默付出。录取通知书到家的那天下午,我正和村里的伙伴们在老鸦山上砍柴,年幼的弟弟跑到山上气喘吁吁地大声呼喊:“老大,你考上了……”,我丢下柴刀循声迎向弟弟。接过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我瘫倒在山坡上,大脑一片空白,任由泪水不停地流淌。伙伴们蜂拥而至,“考到哪儿啦,考上了还哭啊?”我递过通知书,默无声息,独自沉浸在巨大精神压力释放后的情感宣泄中。照奶奶的吩咐,我和弟弟一路飞奔,到爷爷坟头磕头报喜,然后又一路飞奔到家。父亲裹着厚厚的秋衣躺在厅堂的靠椅上,见了我开心笑道:“多亏补习了!”奶奶走过来:“春胜啊,你爸爸为了他儿子,差点儿搭上我儿子啊!”原来父亲在县城拿到通知书后,立即乘车到誓节,然后骑车往家赶。那天正逢大沙河涨水撤了轮渡,父亲扛着自行车过河时被大水冲倒,车子冲走了,万幸的是父亲爬上了岸。每每想起这一桩桩一幕幕,感激和愧疚便油然而生,我的高考,又岂止是我一人在考!如今,奶奶、伯父和父亲相继离我而去,他们对我的付出、教诲、希望和爱,早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融入我的血脉,化作我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

我感恩时代。纵观历史,芸芸众生降临世间,其命运既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时代。若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或是高考再晚来几年,我应该是在那座小山上顺利完成高中学业,顺利进入劳动大学,最后顺利回乡当个自食其力的农民。因为农业户口的缘故,任凭你有飞天的梦想,在那时也基本走不出户籍地十里。我所遇所见的邻里乡亲,无一不顺从着这个规则,仿佛自然天定。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提供的机遇,使无数如我一般的莘莘学子有了梦想,并通过努力圆了梦想,实现了命运的转折。也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孕育了千千万万纯朴善良的人民。是七塔生产队的包容,使年年“缺粮户”的我家才能通过缓交粮款渡过难关;是石鼓中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帮我打下勤勉自强的基础;是县里精心组织的“尖子班”和补习班,让我的高考之路得以延续直至成功;是许许多多亲朋至爱的慷慨相助,使我和我的家人顶住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最终走出困境。这一切时刻告诫我:没有时代提供的舞台和社会大家庭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这一切也时刻警示我:唯有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才无愧于所有曾经给予我帮助的人们!

当年父亲为了让我毕业后能返回家乡工作,毫不犹豫地让我填报了两所林业院校。父亲告诉我,家乡重要经济支柱的毛竹连续发生大规模病虫害,从南京请来的林业专家因指导防治有方,受到县领导的大加称赞,回来搞林业一定大有前途。遗憾地是,当时的计划分配政策使我失去了为家乡直接服务的机会。但几十年来,我一直关注关心着家乡的发展,目睹了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巨大提升,城乡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个让我梦系魂牵的七塔村,除了青山依旧常绿,其他一切都在变,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每每想起这些,我都无比欣慰、骄傲和自豪,我对为这一变化贡献智慧和汗水的所有同志心怀敬意!借此拙文,我向家乡的父老乡亲道一声谢谢!祝家乡搭乘新时代的快车,奔向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夏春胜)

夏春胜,博士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江苏省林业局局长、党委书记,2018年任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党组书记。


本文网址:http://www.gdnews.gov.cn/show.asp?id=8099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扫描访问新闻网微博
扫描关注新闻网微信
上一篇: 七律 观春熙湖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版权所有 © 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网站备案:皖ICP备14013238号-1
办公地址:广德县行政服务中心8楼 电话:0563-6817752 传真:0563-6038922 危害信息举报:0563-6038719 主办: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构建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法律顾问:合肥从人律师事务所
网站技术支持: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