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63-602257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广德传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打造新高地 争当排头兵 > 打造新高地 争当排头兵——深入学习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 > 正文

打造新高地 争当排头兵 按下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加速键”

作者:陈锁 来源:市发改委 日期:2021/12/29 17:40:26 人气:496  加入收藏  标签:

苏皖合作示范区包括江苏省常州市的溧阳市和安徽省宣城市的郎溪县、广德市,国土面积4804平方公里,示范区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地区,区域优势明显,合作基础良好,具备了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的条件。2015年12月,溧阳、郎溪、广德三地政府正式签订苏皖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2016年12月,苏皖合作示范区三地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溧阳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三地建立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的区域合作机制。

六年来,三地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勇于创新、敢闯敢试、共同努力,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合作方向越来越明确,体制机制越来越健全,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并得到国家和苏皖两省的积极认可。2018年11月30日,通过三地的共同努力,国家发改委正式对《规划》进行了批复,苏皖合作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为底色的跨省合作区。

2021年5月,安徽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正式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苏皖合作示范区先导作用。8月,广德市印发了《贯彻落实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2021年苏皖合作示范区重点工作和重大合作项目(事项)》。至此,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在新政策的引领下步入快车道。

以机制体制为保障,省际行政壁垒不断打破

健全组织架构,搭建多元合作平台。示范区构建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围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等领域,搭建政府、民众、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合作平台,平等协商各项合作事项,以备忘录、计划表等形式落实具体事项,保障责任明确、路径清晰、实施高效。

注重规划引领,争取更多上位支持。合作区将高水平规划的引领作为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在建设的早期,就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联合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启动《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期,将国家和省市的支持作为推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动力,先后得到江苏省和苏皖两省明确支持。示范区发展规划也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推动示范区建设由地方自主转变为国家及省市的认可,在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各项工作推进的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不断突破。

聚力重点项目,增强合作共建实效。三地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谋划布局了诸多事项,每年都以苏皖合作示范区联席会议办公室文件下达年度苏皖合作示范区重点工作和重大合作项目(事项)计划;并通过联席会议、部门对接等方式加快了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在项目谋划、设计、建设的全过程中,三地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不断凝聚共识,社会各界和企业不断消除隔阂,进一步深化了合作共赢的意识。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更成为示范区建设的亮点,带动了更多项目的谋划和建设,提高了三地深化合作、主动合作的积极性。

以基础设施为基底,外部骨干路网架构成型

保障重大交通项目,促进交通互联互通。两省三地充分认识到道路交通联通是开展跨界合作的关键设施保障,积极争取上位规划保障,重要外部通道如宁杭高铁二通道、合杭高速分别列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安徽省高速网修编(2019—2035年)》,纳入省级乃至长三角层面的专项规划统筹范围,同时江苏、安徽两省交通运输厅对省际重要道路予以大力支持,并就宁杭高速二通道南京至广德段等达成道路衔接协议。在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保障下,示范区“两纵、两横、三节点”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已经构建成型,随着溧宁高速江苏段、宁杭高速二通道等通道建设推进,示范区东联沪杭、西接南京、北通常州、南达黄山的外部联接功能将更为完善。

实施瓶颈路贯通工程,分享复制推广美丽公路。在全力保障外部骨干路网建设的同时,省际省县道衔接互通予以高度关注,相继建设和衔接了安徽265省道示范区内道路、江苏239省道与安徽203省道等,通过一批“断头路”“瓶颈路”的道路衔接和技术等级对接,促进了跨界地区要素畅通流动。积极复制“交通+”新路径,凸显美丽公路功能品质。“溧阳1号公路”已经成为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交通干线和溧阳全域旅游的亮丽名片,溧阳分享“1号公路”成功经验,郎溪广德积极复制推广,通过稳步推进广德竹乡画廊风景道、郎溪七彩环线等项目,着力培育三地美丽乡村公路的生态、旅游、文化和富民功能,突出打造“特色致富路”、全面打造“平安放心路”、积极打造“美丽乡村路”、致力打造“美好生活路”,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更好保障。

以绿色产业为突破,产业协作效应开始凸显

跨区帮扶合作,打造区域联合品牌。示范区森林覆盖率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地理标识产品较多,因而绿色生态是三地发展的共同底色和区域优势,自示范区成立以来,三地开展了形式多元的跨区帮扶合作,从跨界青虾养殖技术服务推广、稻米和茶叶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和农产品品牌红利共享,到形成茶叶节、农耕文化旅游节、蓝莓文化节等农业节庆旅游及休闲产业链,促进了三地绿色产业“接二连三”发展,充分彰显诠释“一家兴三地有”的优质帮扶效应。合作领域持续丰富,围绕粮油、茶叶、水产、竹制产品、特色果蔬等农特产品,合作领域从青虾、稻米扩容到黄金芽、蓝莓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通过农业合作社、文旅节事活动合作等形式,为下一步共建农业发展联盟和旅游发展联盟奠定了优良的合作基础。

实施园区共建,注重产业异质协同。创新产业合作机制,2020年苏皖合作示范区产业合作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及国资平台建设,为共建创新和孵化平台、建立绿色产业基金提供了机构和制度保障,通过经济开发区加挂合作园区牌子、成立跨区联合管委会等措施,形成以江苏省中关村高新区和溧阳经济开发区、郎溪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一区多园”模式,共建产业园区工程顺利实施。在理顺园区跨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企业跨区合作、共用科技平台、融合产业链条等系列举措,产业方向既各有侧重又异质协同:溧阳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不锈钢等先进制造业为特色,郎溪形成了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广德形成了电子电路、汽车检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当前,示范区绿色制造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和绿色旅游产业链等特色产业板块在长三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以生态合作为先导,生态创新样板逐步形成

生态合作先行,水土生多领域联动治理。溧郎广三地毗邻流域相通,下游溧阳天目湖和上游广德、郎溪的跨界水环境污染风险高发,三地通过跨界合作寻求治理方案的现实动机最强,因而成为了示范区先锋合作领域。示范区成立以来,生态合作领域持续拓展,水体生态补偿呈现由点及线的基本特征,从2016年溧阳天目湖和广德庙西村启动上下游“点对点”水体生态补偿开始,发展到2017年溧阳与郎溪开展梅溧河跨界流域保护、2020年溧阳市天目湖镇与郎溪县凌笪乡共同探索洙槽河生态修复,水环境跨界合作在空间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同时,合作领域从水体断面监测与补偿向水体功能完善方向拓展,并且从水环境合作向矿区矿山联合整治延伸,加强新杭、邱村、誓节、桃州、凌笪、涛城矿区联合修复与协同验收,水土生多领域全方位联动治理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2.联防联控联治,创新生态治理机制。在跨界生态修复和治理过程中,通过打好联防联控联治“三联”组合拳,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机制。机制创新始于既有环境问题的联合治理与控制,2016年溧阳与广德建立了生态环境共治联席会议定期沟通和水质考核补偿机制,有效调动了上游改善水环境和下游补偿的积极性。2017年溧阳和郎溪两地环保局联合制定《溧阳市—郎溪县跨界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制度》,联合成立跨行政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小组,对苏皖交界的非法排污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整治。随着联控联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合作重心和工作重点逐步前置,更加重视“防患于未然”的联合防治和预警,溧阳、郎溪、广德三地环保部门建立了环境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启动联席会议、环境应急联合处置、联合检查、项目建设、饮用水源地质量通报、风景名胜区缓冲区环境现状通报等六大联防制度。在互利共赢协商共治的良性机制作用下,矿山联合整治与修复、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和流域污染联合治理成效显著。

以百姓诉求为根本,互惠共享格局已经打开

围绕民生诉求,在示范区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合作共建共享,顺势而为,基础扎实,自然自发。自示范区成立以来,三地在教育、卫生、文化和就业等领域积极推进民生共享,建立两省六校教学研讨会机制、教育协商机制、血防联防合作制度、傩文化展演交流机制、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等一系列等常态工作机制,建立“苏皖医疗协作示范基地”,与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成立广德合作分中心。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会同“一地六县”县市发布“走心之旅”精品线路,推动多个旅游景区“同城待遇”。签订了《苏皖合作示范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在市县可操作、可实施范围内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民生对接与共享。(陈锁)


本文网址:http://www.gdnews.gov.cn/show.asp?id=92624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扫描访问新闻网微博
扫描关注新闻网微信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


版权所有 © 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网站备案:皖ICP备14013238号-1
办公地址:广德县行政服务中心8楼 电话:0563-6817752 传真:0563-6038922 危害信息举报:0563-6038719 主办: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构建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法律顾问:合肥从人律师事务所
网站技术支持: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