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63-602257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广德传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娱乐 > 正文

三扯国学之“万花筒”篇

作者: 来源:原创 日期:2016/2/23 16:40:38 人气:181  加入收藏  标签:

 

近来,谈国学的人很多,所谈的观念、方法、内容也各有千秋。说到国学,首要问题就是要清楚何为国学?在我的思维里,国学即“中国之学”,其有别于“西学”,大概与平日所说的“传统”相仿佛。

要言说一个事物,我总会先说说它的内涵。从包含内容来看,国学是“万花筒”,而不是“平面镜”。我的意思是,国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各种思想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发展性的“学术系统”,并非专指一人一家一派之学说。

一些人常常将国学等同于儒学,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道释三家,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甚至错误的。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来看,那时的中国文化思想真可谓五彩纷呈,所以才有“百家争鸣”的说法。不仅有诸子百家,而且各家都势均力敌,难分伯仲。就连后来成为传统文化正宗的儒学,那时也不过是其中一家,而且算不上“显学”,根本没有现在的“高贵”。正因如此,孟子才会焦急地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杨朱、墨翟之学说,在春秋战国风靡一时。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的地位在主流的思想领域中大大提升。但是此时的儒学,已并非“纯粹”的“孔孟之道”了,而是杂糅了诸家的思想。汉代的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因为董仲舒将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将法家思想中有利于皇权的思想,嫁接到儒学思想之中。比如,“三纲五常”的思想就是董仲舒提出的,而这个思想的版权其实是属于韩非子的。“三纲五常”的思想就是董仲舒提出的,而这个思想的版权其实是属于韩非子的。韩非子曾在他的文章《忠孝》中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董仲舒宣扬“三纲五常”就是对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思想进行改造,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世俗政权对儒学的认可和支持。同样,董仲舒还大量引用阴阳家的“谶纬之学”注入到儒学,其目的是想对皇权进行警示和约束,虽然其实际意义十分有限,但是却无意识地推动了儒学走向神学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汉学”。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彼此交流、争斗中蹒跚前进。

不仅如此,到了东汉,白马驮经,佛教传入了中国,随即在民间得到大踏步的发展。说到佛教,有些人一直不承认这个外来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比如,“不可思议”“芸芸众生”“大千世界”等等这类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佛教文化,可以说佛教思想和诸子百家一样都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各家思想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学习,彼此发展。

东汉的道教在张道陵手上得到发扬光大,道教真正成为地地道道的宗教,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到了三国时期,张道陵的孙子张鲁还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道教割据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玄之风更是大炽,在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着“不拘礼法,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典型代表就是竹林七贤,这些现象都证明了那个时代思想并非所宗一家,更非只有儒学一门,而是各类思想在各自领域中顽强地生长、发展。

唐代更是儒、道、释三家互相碰撞、交融的时候,佛教差点成了国家的主流思想。韩愈被贬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诗句,就是儒学与佛教争雄的明证。到了宋代,出了二程、张载,还有大家熟知的朱熹,正是在这些大儒的努力下,儒学在国学中“正宗”的地位日趋稳固。但是,程朱之学本身就是一个大融合的产物。比如,先秦儒学宣扬的“食色,性也”的人性主义到了南宋,朱熹就引进了佛道两家的“禁欲、寡欲”思想进行改造,于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成了宋代儒学的思想主题。同样,明代最有名的王阳明是儒学的大家,他的“心学”曾独步天下。一时间成了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其实心学也是融合了大量禅宗思想而成的新儒学。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佛家说“心生万物”,王阳明倡导 “知行合一”,佛家讲究“行解并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思想贯通、联系紧密。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说心学是“阳儒阴释”。

至于墨家的“兼爱”“尚贤”,阴阳家的五行八卦,兵家的“重战慎战”“因敌制胜”等思想,都在主流意识形态覆盖下,或星星点点的,或若隐若现的,或改头换面的,以其独特的形式放射着各自独特的思想光芒。


本文网址:http://www.gdnews.gov.cn/show.asp?id=4201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扫描访问新闻网微博
扫描关注新闻网微信
上一篇: 最“美”的人


版权所有 © 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网站备案:皖ICP备14013238号-1
办公地址:广德县行政服务中心8楼 电话:0563-6817752 传真:0563-6038922 危害信息举报:0563-6038719 主办: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构建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法律顾问:合肥从人律师事务所
网站技术支持: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