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63-602257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广德传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灿烂的遗产

作者:彭静 来源:广德新闻网 日期:2012/12/26 17:50:00 人气:95  加入收藏  标签:

  编者按: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方式影响了我国数千年之久。翻开我国古代、近代、乃至当代历史不难看出,中国人几乎世世以农耕为生,代代相传。农耕需要工具,一些农耕手工用具及与传统劳作相连的民歌便应运而生,它们的诞生体现的不仅仅是我国传统农民的劳动精神,更是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恰似历史苍穹中的皓月星辰,璀璨夺目;它们有如历史长河中的浑厚砂砾,掷地有声。可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以及科学的进步,许多农耕用具不再使用,反映农耕文化的民歌不再轻唱,它们如同时光的尘埃,在人们的记忆中落定。不过,它们不应被忘记,理应赢得文化的尊重。近日,记者有幸来到邱村镇文化站,见到了一些古老的农耕用具、听到悠扬的农耕民歌。本期特别报道将同您一起,历数那些——

  手摇水车

  在文化站的农耕展厅内,记者见到了手摇水车——农民们更加愿意亲切地称之为“车水摇子”。整个车身长达5米左右,头部有个“龙骨”,旁边两个把手,用以转动两排水叶所用。车身背部露出一排水叶,卧在地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只水生动物。副站长汪志甫告诉记者,手摇水车使用时将尾部放在地势较低的水源里,两个人一起转动把手,带动水叶转动,水叶就将灌溉所需用水通过车筒从头部流出,灌溉地势较高的稻田。往年遇上较为干旱的时节,加上邱村镇部分农田地势较高,水稻需要灌溉,手摇水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抽水机工作更加高效,而手摇水车本身也因为使用条件的限制,逐渐消失了。

  耒子

  在农耕展厅,记者还见到了一种名叫“耒子”的工具。据汪站长介绍说,耒子是用来给稻米脱壳的。制作及构造上也算复杂,一般分为两层,上面是个入口,可供需要脱壳的稻米倒入。中部和底部外面有栗树做成的木片隔开成的间隙,里面则有竹片,按照一定的纹理排列。转动耒子两边的把手,竹片之间相互挤压,将上方入口进来的稻米的壳退去。米粒与稻壳在耒子里面分离后,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再通过栗树片之间的缝隙,落到容器中来。事实上,耒子的使用方法与原理同石磨相似,有时都需要一个长的把手带动自身的把手来使其旋转起来。对于今天,耒子则几乎是见不到了,大多人恐怕是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车水号子

  介绍了几种劳动工具,让我们再来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车水号子。据站长韩介绍说,车水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在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号子的内容大多是表达他们的爱憎与愿望,自然而鲜活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淳厚平和的民风、凝聚向心的心理。作为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章节,车水号子深深锲刻在历史的印记里,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民歌中的翘楚。韩站长说,今天,邱村镇能够完整演唱车水号子的人基本上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而且人数越来越少,车水号子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打稻机

  稻子成熟后,农民们收割完毕,要把稻米从稻杆上打下来。六十年代之前,农民们一直使用一种名为“掼桶”的工具来打稻米,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打稻机才开始出现。使用时,脚踩踏板,踏板通过打稻机旁的齿轮带动滚筒,滚筒上有很多弯曲成弧形的铁钉,能够把稻杆上的稻米打落。稻米脱离后,就落在了打稻机的容器内。当然,这种打稻机只能将稻米稻杆进行初步分离,脱落下来的稻米中仍然会有很多稻草,这需要一个人在打稻机的另外一边,使用木耙将杂草除去。除去杂草后,打稻机内留下的就是比较干净的稻米了。说着,汪站长就踩着踏板,为记者演示起来。只见汪站长先将滚筒适当转动,踏板提起到一定高度,用脚一踩,滚筒就滚动起来了。踏板呈时高时低状态,如同自行车的踏板一样,可以一直踩,直到工作完毕。七八十年代,一个生产队往往有几台打稻机,归集体所有,稻子收割后,统一用打稻机打稻子。到了后来,电动打稻机才开始出现并规模使用,但原理上,同这种脚踩的打稻机是一样的。

  风斗

  风斗也叫“风车”“风巴”,用来把混在一起的稻米稻壳分离。在文化站的农耕厅里,记者见到了风斗,风斗上依稀能够看到“清光绪”几个小字。小时候在乡下,记者曾见过风斗,不过那时年纪尚小,能够记忆的东西实在过于有限,也只记得风斗是用来吹走稻米中的杂物的。汪站长说,稻米在退壳后,米粒和壳混在一起,就用这种风斗将其分离。风斗顶部有个开口,开口大小能够调节,使用时,将退壳的稻米从风斗顶部倒入。稻米从顶部进入风斗内部后,一人摇动右边的摇手,转动扇叶,扇叶转动产生的风就从风斗左边的“嘴巴”吹出来,连带着把混在稻米中质量较轻的稻壳一起吹走,而干净的稻米就直接从下方的出口滑进容器中了。以前,一个生产队的几户人家往往会联合起来购买几台风斗,在稻子收割的季节大家一起使用。同样,历史的变迁带来农业作业的进步,风斗也未能幸存,同老农具大部队一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

  看着引水灌溉用的手摇水车,将稻谷从稻杆上打下来用的打稻机,筛选米糠用的风斗,听着播放中的委婉动听的车水号子,记者仿佛看到了过去农耕岁月的旧时光:黄昏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忙碌了一天的农民正肩扛农具,哼唱着古老淳朴的民歌,行走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穿梭在窄窄长长的里弄深巷……它们如同焕发了生机,喃喃细语,淡淡地诉说往日田园的恬静和农耕的丰收。

  泥船

老厨房与猪圈

量米所用的升斗

  (胡久丹)

本文网址:http://www.gdnews.gov.cn/show.asp?id=9880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扫描访问新闻网微博
扫描关注新闻网微信


版权所有 © 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网站备案:皖ICP备14013238号-1
办公地址:广德县行政服务中心8楼 电话:0563-6817752 传真:0563-6038922 危害信息举报:0563-6038719 主办:中共广德市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构建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法律顾问:合肥从人律师事务所
网站技术支持: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